在福建福鼎这座山海川岛于一体的小城,居住着60万人。“朵朵白芒吐露馨香,宛如春风拂面,细雨似绵长。”作为福鼎市市花,每年到采摘期,满山遍野雪白雪白,香气四溢。6月11日,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一行来到,栀子种植基地——贯岭镇茗洋村,这里不仅花香四溢,可入药的栀子已成为村民的“致富果”。
(资料图)
然而,在探索栀子成为“致富果”的路上,村民、合作社遇到了一个个难点,而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科技:培育出的优质种子、“三无一全”种植管理、大数据可溯源、无人机洒农药等一系列科技赋能,让中药材栀子增产提质。
贯岭镇漫山遍野栀子树。王振雅摄
科研写在大地上,培育良种“分关一号”
栀子苗。王振雅摄
“国定良种,摘桂造极,适应广泛、无论沃瘠。耐寒耐旱,抗虫抗疾,成团性好,薄皮硕实。”
就像当地传颂的《栀子赋》中所说,因生长周期短、易管理、投资少、回报率高等优点,栀子一跃成为福鼎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民山地综合开发的支柱产业。福鼎种植黄栀子历史已有260多年,产量占全国栀子市场份额70%以上,是国内栀子原料林面积最大、产量最多的栀子产区和栀子果交易集散地。
每年9月份就是栀子成熟季节,还有三个月,全国中药材市场上的栀子已开始呈现涨价趋势。据中药材天地网5月23日数据显示,栀子,市场货源消化良好,随着商家手中库存量的下降,行情再度上扬,福建福鼎栀子价格在30元左右/斤。
但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,栀子产量不高。“多亏了科学家给我们培育出了良种分关一号,让我们有的种。”今年72岁的栀农付化苏走在田间地头,向记者诉说着村子里种栀子的往事。
2000年初,相关农业专家引进各省区的12个主栽品种到福鼎进行种源试验,同时对闽东的栽培品种进行选优,进而研发出了“分关1号”品种。2013年1月,“分关1号”栀子获得福建省林木品种委员会颁发的良种证。
康源农业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李法觉介绍,“分关一号”适应性强、产量高、栀子苷含量高、抗性强、果实大小适中、成熟期一致外观好,寿命长、耐修剪。种后第三年可进入初产,株产鲜栀果0.6-1公斤;6年进入盛产,产量逐年提高,栽种10年后亩产量可达500-800公斤;栀子苷含量5.5-8%;盛产期10年以上,产量下降经平茬改造可恢复旺盛生长。
“三无一全”的栀子,科技赋能优质优价
药材好,药才好中药材质量是制约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。如何让栀子优质优价呢?贯岭镇的康源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扬子江药业集团合作率先建设3000亩“三无一全”栀子标准化种植基地。栀农付化苏家的栀子地就包含在3000亩之中。
“我种了32年的栀子,从未想到有一天,我手里这个‘小盒子’会这么重要。”付化苏站在半山腰的栀子花田里,扬了扬手机说,“你可别小瞧它,这个‘小盒子’和里面的‘宝物’能帮我们把村里的栀子卖出大价钱。”
作为一名老党员,付化苏在村子里总是创优争先。虽然不懂科技,但他确实村里第一个接受栀子规模化种植概念的人。他口中手机里的‘宝物’是栀子的溯源系统。
因为这一系统,可真正实现栀子“无硫加工、无黄曲霉素污染、无公害,全过程可追溯”,优质的栀子才能卖出更高的价钱。
栀子溯源系统是通过田间、工厂设置的物联网设备,实现栀子在种植、采收、加工、运输等环节的全流程质量信息录入,实现来源可查、去向可追、责任可究。农户需要在自己负责的种植区域内按时填报修剪、除草、病虫害防治等农事操作信息,上传实时图片;工人需要在各自的工艺环节中填写栀子的质量加工信息。
“小小的栀子从它结果开始到成为中药材,运输到各地。它‘成长’的每一步都有自己的信息档案,最终会形成自己的专属溯源二维码。”李法觉介绍,目前栀子可以达到亩产1200斤左右,加入了溯源系统的栀子可以比普通栀子每一斤多卖一元。
付化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,一亩地可产栀子约1200斤,一斤多一元,一亩地能多出1200元收入。3000亩整个镇就能多收益360万元。
天气监测、无人机洒药……助农事管理
茗洋村栀子花田里的小气象站。周学津摄
优质的种子、种植规范化解决了种源种质的问题。但在具体的农事劳作中,农村面临着老龄化严重的情况,年轻人都出去务工,村子里的栀农大部分是60岁以上的农民。为了增产增效,李法觉带领乡亲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。
药材种植对气象信息的需求量大,可供参考的气象数据的分析维度越多、数据量越大,越有助于一线的农事管理。在传统的中药材种植中,农户对气象信息的了解程度一般可以到县一级,但与种植区域最密切的“小气候”却知之甚少。农户中药材种植区里的气温具体有多少度?光照有多强?风速有多快?湿度有多大?单纯凭感觉和经验,无法实施精细化管理。
在康源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扬子江药业集团合作的3000多亩栀子田有了自己的“小气候监测系统”,这套系统既抓取了国家气象局的相关数据,也可以实时监测农户种植区域具体的气象数据。
“如果遇到台风、暴雨、倒春寒等极端天气,农户可以在手机端第一时间收到相关信息,及时做好预防和调整,有助于栀子的保产保质。”扬子江栀子种植基地品种经理王超说,很多老人家看到信息就不用去田里干活了,避免“风吹日晒”。
不仅如此,种植基地的技术人员还会使用无人机进行撒农药等农事管理。“我们打造的是3000亩带动周边1万亩,在用无人机洒农药时,周围栀子地的也会顺便洒了。”王超介绍,老人家自己撒农药可能会弄身上,也很晒,无人机洒农药帮老人家省了很多事。
现在越来越多的栀农申请加入合作社,加入规范化种植栀子的队伍……不少栀农深有感触的说,乡村产业振兴还得靠科技这一“宝物”。
责编:林敬